🎉 俄罗斯米格 🎉

俄罗斯米格

R-33试射画面

苏俄截击导弹的代表作就是拥有“不死鸟斯基”之称的R-33阿莫斯截击导弹。1968年,为了应对美国诸如SR-71黑鸟侦察机、B-1B轰炸机和B-52轰炸机等大型目标的威胁,苏方上马了米格-25截击机的升级版计划——米格-31。搭配米格-31截击机使用的导弹项目就是后来的R-33截击导弹。在竞标中,信号旗设计局设计的产品-410导弹击败了其竞争者中标并获得了K-33的工程代号。

米格-31截击机

1968年,两枚K-33原型弹被生产出来用于飞机的挂载测试;1970年项目草案基本完成,K-33开始了大规模的测试。稍后的1972年,基于两年来的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种种问题,苏方工程师们又对导弹的弹体进行了大幅度的重新设计,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项目开发的延宕。不过预计搭载这种导弹的米格-31此时还处在设计阶段,苏方倒也并不着急。至1977年米格-31截击机的工厂测试完成,K-33导弹已经准备好进行弹机结合测试了。

R-33超远程空空导弹

1977年3月26日,一架米格-31使用在K-33导弹击落了一架由米格-17改装而来的无人靶机。这也是米格-31与R-33导弹的第一次结合。整个1977年,米格-31共进行了32次K-33导弹的发射试验。在稍后的1978年8月,米格-31又进行了使用K-33导弹同时攻击4个目标的试验。从结果而言,苏人对这种全新的组合十分满意。最后米格-31截击机和最终被定名为R-33的K-33导弹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定型服役。

“小型预警机”的米格-31

米格-31和R-33导弹的服役一时间使苏方拥有了全世界最好的截击组合。在飞机性能上,米格-31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装备了相控阵雷达的飞机。此外,米格-31还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够达到30000米升限和接近3马赫极速的“双三”战斗机。在优异的平台性能的加持下,射程可达120公里的R-33与美国F-14战斗机携带的AIM-54不死鸟导弹一时瑜亮。在服役后,苏方又在R-33导弹的基础上继续改进,衍生出了R-37等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型号。出于拦截美国大型空中目标的现实考虑,时至今日苏方仍然没有放弃对截击导弹的研发,其正在研发的射程超过400公里的KS-172一旦服役将是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空空导弹之一。

模拟发射图

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也曾经考虑引进米格-31截击机。甚至还有板有眼的说“当年米高扬甚至愿意买一送一”。不过段子终究只是段子,东北亚某半岛国家的情况与当时中国的情况十分相似。首先,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还是歼-6、歼-7、歼-8等老旧机型。国产的第三代战斗机“十号工程”尚在设计阶段,制空战力严重不足。此外,中国尚未建成由预警机、地面早期预警雷达站等组成的全套引导体系。单单引进米格-31并不会显著提升中国空军的战斗力。

没有体系,截击机存在感极弱

当时在中国周边区域出现苏/俄、美的轰炸机、侦察机等大型高威胁目标的可能性较低。这使得中国空军并没有明确的截击对象。此时引进米格-31无异于练就了一身无用武之地的“屠龙神技”。相比之下,明显是米格-29、苏-27这样的空优战斗机更加适合中国空军。

✨ 相关推荐 ✨

《汉广》原文与鉴赏
365限制投注

《汉广》原文与鉴赏

🎯 06-27 👁️ 6262
虎牙直播怎么看重播?全网最全攻略,轻松掌握回放技巧!
世界杯32强球员工资榜:前五没有卫冕冠军,国足完胜半数球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