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文人的高奢定制
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房里,东西从不嫌多,许多还能成规模。《水浒传》一开篇,当时还没成为宋徽宗的端王,在小王都太尉家看见一对镇纸,说好,小王都太尉就派高俅送去府上,高太尉就此发迹。一个小镇纸都能成就一个人呢。
然而万变不离其宗,古代文人书房里千奇百怪的东西,最后都是为四样东西服务的,曰:笔墨纸砚,文房四宝。有趣的是,大文人一般不喜欢普通版,非得限量版,甚至自制的,才好。
中国励志传说里,多有大贤人少时穷困,买不起笔,用柳树枝画沙子来学字的故事。古代文盲率甚高,能不能握管执笔,是否认字,就决定了出身品第,之后的人生遭际便可能是两个世界。《鹿鼎记》里,韦小宝就不会握笔,被陆高轩逼着写字,结果用握杀猪刀的手法握笔,真是辱没斯文。
人们都说蒙恬始创毛笔,因此成为笔之祖,其实从商朝开始,已有毛笔,只能说蒙恬以柘木为管、鹿毛为柱、羊毛为被,升级了毛笔。《齐民要术》里说了,青羊毛做笔芯,兔毫毛做笔被,才能成好笔端呢。画家潘天寿认为羊毫圆细柔驯,很好使。苏轼被贬谪到岭南,就嫌那里的笔不得用——应该是岭南气候不同,动物的毛发硬度不一样了。
比较传奇的玩意儿,是所谓的鼠须笔。王羲之说,传闻钟繇就用鼠须笔,于是笔有锋芒。《法书要录》则说《兰亭序》是王羲之用鼠须笔写的。究竟鼠须笔是什么?真是用老鼠胡须做的?不知道。须知后世有名的湖笔,为了保证笔尖,即“湖颖”的整齐,大概每只山羊身上,只找得出六钱羊毛可以当锋颖的。山羊恁大,只得六钱可用的,老鼠才多大,要捉多少老鼠,才凑得齐一根鼠须笔所用的胡须呢?也有传闻说,鼠须笔是黄鼠狼的毛制成,如是,工程还小些。当然,你也可以说:反正钟繇是魏国太傅,一声令下,自有人满世界给他捉老鼠、拔胡须来做笔。
“墨”这个字,上黑下土,意思一望可知。上古制墨,是磨石炭;秦汉之后,用松烟、桐煤来制墨。所以汉朝时,松树多的地方容易出墨。然而单是烧了松木,取了煤灰,写字很容易尘灰飞扬一脸黑,变成卖炭翁的样子。所以呢,需要工艺来精制了。《齐民要术》里,烟末、胶和蛋白要一起混合。《天工开物》里,就得用桐油、清油或猪油来烧了。
话说还是苏轼,动手能力强。晚年被贬到海南岛去,闲居无事,恰好有制墨名家潘衡来访。苏轼大为惊喜,二人就钻进屋里,埋头制起墨来,真正是“黑科技”!烧掉松脂,制黑烟灰,搞到乌烟瘴气,家人也不好管。结果到大半夜,房子起火,没伤人命,但也把大家熏得灰头土脸。次日,从满是焦黑的屋里,扫出来几两黑烟灰,苏轼奉为至宝,觉得这就是自己制出来的墨了。只是当地没有好胶,于是苏轼又有了新主意:使用牛皮胶,将黑烟灰凝固了,然而凝得太差,最后散成了几十段指头大的墨,根本不堪使用。苏轼豁达,黑着脸仰天大笑。潘衡就此告辞了。
展开全文
妙在潘衡回了杭州,自己制了墨——当然比苏轼那烧了房子做成的墨质量好了万倍——却说是苏轼秘法制的墨。那时杭州人民怀念给他们建了苏堤的苏轼,纷纷来买。苏轼自己在海南岛,还不知道自己冠名的墨那么畅销呢。
宋朝苏易简《纸谱》说:“蜀人以麻,闽人以嫩竹,北人以桑皮,剡溪以藤,海人以苔,浙人以麦面稻秆,吴人以茧,楚人以楮为纸。”古人造纸总是绕着植物纤维打转儿。蔡伦改良造纸术,用的是树皮、破布、渔网——还是纤维。
左太冲写《三都赋》,导致洛阳纸贵,可见公元3世纪时,纸书已经很流行了。到唐朝,中国人已经有闲心在纸里头掺杂各类花色印纹,做出各种各样的信笺来传情达意了。宋朝人把纸推广到了床上:朱元晦拿用纸做的被子,寄给陆游盖。陆游认为纸被和布衾差不多,而且“白于狐腋软于绵”。
苏轼喜欢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,于是写了篇《万石君罗文传》,把砚叫成万石君了。至于其他墨海、墨侯、石友等,不一而足。批《红楼梦》的那位,还叫脂砚斋呢。文人可以多喜欢砚呢?当年米芾被宋徽宗召去写字,米芾见天子桌上有个好砚,喜欢上了,就着砚磨了墨,写完字,抱着砚台说:“这个砚台经臣濡染过,不能再侍奉陛下了,请让我拿走吧。”宋徽宗也是好脾气,答应了。米芾喜出望外,抱着砚回去,手舞足蹈,宋徽宗只好叹气:“都说米芾是米颠,名不虚传。”
好砚需要好石头。张岱说过一个故事:他托朋友秦一生为他找好石头,自己外出了。秦一生得了块好石头,请北方朋友看,北方朋友指了指石头上的白眼说:“黄牙臭口,只配支桌子。”秦一生放弃了,北方朋友趁夜花三十两银子,把这石头买了,制成了一块好砚,上头五小星,一大星,注道“五星拱月”。张岱自己去看时,燕客捧出砚来:只见那砚赤红色犹如马肝,酥润如玉石,背上隐着白丝形如玛瑙,面上三星坟起如弩眼,着墨无声而墨沉烟起——真是好砚台。可见为了好砚,连朋友都骗呢。到后来,砚台也不是为了实用,比如吕留良收藏了二三十方砚,估计也未必都用。这方面,苏轼颇为豁达。黄庭坚打算给他买些新砚台,苏轼说:“我只有两只手,其中一只会写字,要三个砚台干吗呢?”
(摘自《古人这样过日子》四川人民出版社/出版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